9月4日上午,宜君县人民医院康复科病房内,57岁的患者陈新躺在治疗床上,接受后续针灸理疗。见张战军巡房,她连忙说道:“张主任,现在我这背彻底不疼了,抬手、弯腰都利索了!”陈新回忆,“一周前我背突然特疼,当时动一下就像针扎,连带的胳膊都抬不起来,连端碗饭都费劲,经同村人介绍找到您,扎了一次针刀就见效,现在就等着调理巩固了。”张战军查看完她的恢复情况,叮嘱道:“再坚持做几天理疗,平时别久坐久站,有不适随时找我。”
这样的场景,是张战军从医二十余年来的日常。作为扎根宜君基层的中医,他擅长运用针刀技术治疗因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引发的颈肩腰腿痛,早已是当地群众公认的“止痛能手”。“现在能快速缓解患者的顽固性疼痛,放在20年前,我还做不到。”张战军坦言,2002年他刚入职宜君县西村乡卫生院时,面对大量颈肩腰腿痛患者,仅能靠针灸、推拿等方法为轻症患者缓解痛苦,遇上顽固性疼痛往往束手无策,这份无力感,让他下定决心学习更有效的诊疗技术。
2003年,张战军在《中国健康报》上看到中医针刀技术治疗顽固性疼痛效果显著的报道,当即决定赴京求学。彼时从未去过北京的他,带着父亲凑的2000余元学费,坐了一整晚绿皮火车硬座,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针刀培训班。“那一个月,我租住在没有窗户的地下室,日租金65元,白天跟着老师学基础操作和理论,晚上就对着教材反复琢磨,总算是摸透了针刀技术的入门要领。”
隔壁病房里,50岁的强延慧正躺在病床上休息,见张战军进来,她笑着打招呼:“张主任,谢谢您让我重新能走路了!”张战军向一旁的年轻医生介绍:“她刚来的时候,是被丈夫搀扶着进来的,完全走不了路,说胯疼、腰疼了一周,晚上睡不着,连穿袜子都得人帮忙,确诊是腰椎间盘突出后,我给她做了针刀治疗。”强延慧接过话茬:“当时您扎完针,让我下来试试走路,我还嘀咕‘这能行吗’,结果一落地,真能走了!现在一点都不疼了,您这针刀技术太厉害了!”
如此精湛的针刀技术,源自张战军持续多年的钻研打磨。2006至2007年,为精进技艺,他加入张远景创办的“针刀魔鬼培训班”,跟随老师辗转南宁、重庆、北京等地医院学习。“培训班是‘白天临床实操、晚上理论授课’的模式,每天从早上七点忙到深夜十一二点,最晚时学到凌晨一点半。”张战军说,正是这段高强度的学习经历,让他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掌握了针刀治疗的精准操作技巧,2007年后便能独立开展针刀诊疗工作,为更多患者快速缓解痛苦。
63岁的曾祥英也是张战军的老患者,当天特意来复查:“十几年前我颈椎病犯了,晕得站都站不稳,是张主任用针刀治好的。半个月前我腰又疼得睡不着,翻身、久坐都不行,一来找他,一次治疗就见效,这么多年过去,他的技术还是这么靠谱!”
在诊疗间隙,2025年刚入职的医生石玉始终跟在张战军身边,认真记录诊疗要点。“张主任治疗时会边操作边讲解,比如针刀要结合西医解剖学找准粘连点,还要兼顾中医经络理论,这些实战经验比课本上的知识更实用。”石玉表示,亲眼见证患者经针刀治疗后快速缓解疼痛,让她更加坚定了跟着张战军学习的决心。
如今身为康复科主任的张战军,日常诊疗工作繁忙,虽不再有整块时间外出参加培训班,但他的办公桌上始终堆放着《针刀医学原理》《中医骨伤科学》等各类医学书籍,书页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批注。“医学技术一直在更新,不学习就会落后。”张战军说,每天晚上忙完工作后,他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看医学网课、钻研专业书籍,把新理论、新技术融入日常诊疗中,只为给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疗。
诊断病情、开药、扎针治疗……就是张战军忙碌的每一天,而在等待病人的期间,他则会拿出手机开始录制短视频。张战军的抖音账号里,详细介绍了针刀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中药对于患者的调理效果,每一个案例都是真实患者的亲身体验。他说:“我开抖音就是要宣传小针刀,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好多人都不知道中医的发展,原来有一些病是可以通过小针刀来治疗的。”正是由于张战军的不懈宣传,来找他治病的人也越来越多,还有来自洛川、黄陵、耀县、富平等地的患者远道而来。
从西村乡卫生院的年轻医生,到县医院里患者信赖的康复科主任,20余年里,张战军始终以“让患者少受痛苦”为目标,在中医诊疗技术的道路上不断钻研。“基层患者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医术,只要能帮他们缓解病痛,再辛苦也值得。”张战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