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铜川,是“一圣四杰”(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北宋山水画家范宽)故里,唐太宗、杜甫等名人在此留下丰富人文印记,更孕育耀州窑陶瓷烧制技术、药王山庙会等17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共65项)。近年来,铜川市以多元举措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提质增效,构建起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交出亮眼“文化答卷”。
设施网络织密:26亿投入筑牢服务根基
铜川市累计投入26亿元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成铜川剧院、博物馆、书画公园等大型文体设施,推动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等升级迁址。目前,全市建成城市书城、有声图书馆等服务设施80余处,3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3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100%覆盖,市、县文化馆及图书馆均达部颁三级馆以上标准,万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3394㎡,城乡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
品牌活动引领:群众文化生活焕新彩
铜川市深耕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形成市、区联动的活动矩阵。市群艺馆“今晚我登台”消夏广场活动、“相约七点”广场舞学教等品牌深入人心;王益区“社区文化大广场”、印台区“百姓大舞台”、耀州区“耀州大舞台”等覆盖城乡,成为基层文化“拳头产品”;宜君县将非遗与群众文艺融合,开展文艺“五进”(进社区、农村、机关、学校、军营)活动,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系列活动不仅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更获《中国文化报》等主流媒体关注点赞。
全民普及提质:艺术与阅读融入日常
在全民艺术普及方面,市、县文化馆全年开放,馆办团队年培训学员超5000人次,声乐、书法、摄影等培训累计覆盖近6000人次;订单式辅导服务4年惠及800余次,非遗讲座进校园超200场,1万余名师生受益。全民阅读领域,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联动,连续举办阅读文化节、诗词大会等活动,打造“红色照金”“孙思邈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数字资源库;市图书馆建成46处便民书屋,流动图书车常态化送书下乡,年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书香铜川”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创作人才双兴:文化发展动能更强劲
群文作品创作屡获佳绩,小品《归来》、表演唱《红军灯》等5件作品获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14件作品入围决赛,创铜川历史最好成绩;百余件作品获省群文干部业务大赛奖项,《剪纸婆婆》入选全国“村晚”优秀作品。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依托“三区”人才政策充实基层力量,年培训公共文化人才;招募文化志愿者1.3万余人,连续7年表彰优秀团队与个人,为文化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创新融合赋能:多元力量共建文化生态
铜川市打破政企壁垒,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德荣臻悦府、龙凤祥等企业,黄堡书院、老年艺术大学等机构积极投身文化共建;陕西宏显文化传媒推出《孟姜女》动漫,陈炉古镇奇石书画艺术馆年接待2万人次,“T8艺术创业园” 开展交流活动80余次。同时,数字服务加速升级,建成11个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6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铜川公共文化云与省级平台对接,借助新媒体实现演出直播、线上培训等功能,文化服务更便捷高效。
基层创新亮眼:特色实践打造示范样本
基层文化创新亮点频出。王益区通过“三步走”策略(补城市短板、强乡村弱项、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发展,经验获新华社报道;耀州区以红色文化引领公共服务,做法获省委领导批示;宜君县利用闲置空间建“家门口”文化服务站,获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二等奖。此外,书画公园、秦绣小院、荣育书城等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推动群众从“文化享受者”向“文化创造者”转变。
如今的铜川,公共文化发展成果丰硕,从设施完善到活动惠民,从艺术普及到创作繁荣,一幅“人人享有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动图景正在这片文化厚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