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国网讯 时值金秋,陕西省汉中市广袤的田野一片金黄,稻香四溢。全市122万亩水稻陆续成熟,已正式开镰收割。这幅繁忙而壮美的秋收画卷在“西北小江南”的沃野上徐徐展开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带领科研团队莅临汉中,在金黄稻浪间解密提产增效的“汉中方案”。
不止于“西北小江南”美誉,汉中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中国籼稻种植最北缘,已有七千多年水稻种植历史,被竺可桢誉为“中国最适宜水稻生长的地方”。
连日来,在汉台区、勉县、城固县等平川万亩高标准稻田里,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穿梭往复。它们一次性完成切割、脱粒、分离、清选等多项作业,“智慧农机”大显身手。全市100个粮食烘干点开展农事服务,应对“秋霖降雨”极端天气,保障秋粮收获颗粒归仓。
前几天,从“1253”稻油轮作高产示范片--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传来捷报,今年种植的600多亩华浙优210水稻,实收测产平均亩产829.7公斤,最高亩产863.1公斤,创历史新高。
陕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60万亩,汉中就种植了120多万亩。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持续优化品种结构,汉中推广的稻油轮作“1253”(大米1000斤、菜油200斤、产值5000元、实现纯收入3000元)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及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高度认可。
就在汉中水稻秋收关键时期,9月6日至7日,国家水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科带领科研团队专程西行,翻越秦岭来到汉山脚下,参加2025年长江上游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研讨会,破解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探索“整县制”推进实施路径和模式。
这场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等机构联合举办的顶级研讨会,将会场搬到了秋收前沿的稻田边,专家们走进百万亩金黄稻浪中寻找“汉中方案”,来破解这道难题--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实现长江上游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
今年在汉台城郊连片建设的万亩水稻示范片,只见金黄的稻谷一望无际。胡培松领衔科研团队来到河东店镇邹马村,邹马村流转土地500多亩,遴选适合机插机收的水稻品种--华浙优210、华浙优261。
“华浙优210、华浙优261水稻品种,好比一个帅哥、一个靓女,它们都各取所长,‘兄妹’俩在田间都大放异彩……”汉中市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研究员、陕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万春将生涩难懂的技术难题,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解出来,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这个谷子种了两年了,平均亩产712公斤,比种其它品种多收42公斤。而且米质非常好,吃起来有股清香味,品种深受老百姓欢迎。”邹马村党支部书记何红菊说,水稻从播种、插秧到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损耗、增加了效益。
胡培松走进田间,弯腰翻看一丛丛稻秆,随手拔起一株稻穗,掂重量,指头掐捏穗粒。“这片稻谷长得非常均衡,种出这样的稻谷是需要水平的。我特别查看了穗粒,应该说把‘华浙优210’‘华浙优261’品种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了。种得很好,看得出来,你们是下了大功夫的。”胡培松由衷高兴。
“他们技术上把好品种关,我们行政上大力推动,把专业和行政的两只手结合起来,达到提产增效目标。”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包继强接过话茬表态,“我们现在推广的华浙优210、华浙优261,这两个品种在汉中表现优异,明年的推广面积在今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此时,掌声再次响起。
今年汉中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华浙优210、华浙优261近10万亩,在前期遭遇大旱高温境遇下,平均亩产达到708.2公斤。
“我们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推动粮食生产从耕、种、管到收、烘、储全链条服务。”张万春解密“汉中方案”--“我们围绕‘优选品种、技术集成、模式攻关、订单农业、示范带动’5项措施,齐抓共管做好粮油大面积提产增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