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川市王益区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里,居民只需点击“电子图书馆”选项,就能直接观看并阅读海量电子图书,轻松把图书馆“搬”进手机。
“以前借书要跑好远的图书馆,现在在公众号里点几下,就能随时随地看书。”李阿姨笑着说,仿佛刚刚发现了一个生活里的小秘密。从老年人到中学生,从上班族到年轻妈妈,图书馆被“装进口袋”,成为生活中不动声色的一部分。
传统的图书馆,总带着某种仪式感,高大的门厅,排排木质书架,翻书时的沙沙声。但在今天,数字图书馆的“藏书”漂浮在看不见的云端,读者不再需要守着馆舍,而是可以在公交车上、夜灯下,甚至医院的候诊室里随时打开。
王益区数字图书馆的后台,涵盖文学、历史、医学、科技等多个领域。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仓库,却比任何一座实体图书馆都要庞大。
对李阿姨来说,数字图书馆不仅是便利,更是一种陪伴。她习惯在九点钟泡一杯菊花茶,然后点开手机上的王益区图书馆公众号,进入电子图书馆,跟着《红楼梦》里的人物一起进出荣国府。
“以前总觉得自己和书有点远,现在书就在手里,陪着我。”她说。这样的故事在王益区越来越常见。中老年群体的使用量逐年增长,他们不仅在读小说、散文,还在学习健康知识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数字图书馆成了一种新的“夜校”。
数字图书馆的背后,是文化与科技的冷与热。冷,是因为大数据、云存储、算法推荐,让书籍被拆解成信息流,在光纤中快速传输;热,则来自人心——当一个孤独的老人因为它找到慰藉,当一个备考的学生因为它获取资料,当一个普通工人因为它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市民小王是王益区一家工厂的电焊工,每天三班倒。他说自己常常在凌晨下班后,用图书馆的音频资源听历史讲座。“那时候耳朵很清醒,听点有意思的东西,比玩手机刷视频有意思多了。”
一座城市的气质,不仅来自街道的整洁、楼宇的高度,更来自它的文化肌理。王益区的数字图书馆像是一根无形的毛细血管,把知识输送到生活的缝隙里。夜深了,李阿姨的手机屏幕还亮着。她正在读一本关于中医养生的书,旁边的菊花茶早已凉透。窗外的王益,灯火稀落,街道安静。但在数字图书馆的后台,数以万计的数据仍在流动,它们无声地穿过黑夜,传递到每一位需要它的人手中。
面向未来,王益区的文化产业将以更开放的生态,加快文化数字化战略,开发具有王益文化特色的数字产品、文创产品,拓宽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渠道,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虚实共生的文化体验场景,让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与当代需求同频共振,让前沿科技在文化中拓展应用场景,不断开辟“文化+科技”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