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里的红薯丸子还冒着热气,灶台上的漏鱼刚滴完最后一滴浆……8月下旬,宜君站“乡村振兴民间厨艺”擂台赛现场,太安镇选手黄翠萍攥着祖传的搅面棍,把“给家人做了30年”的农家菜搬上专业赛台。这场“乡土厨房”与“县城擂台”的碰撞,让评委惊叹:“原来最动人的味道,藏在农家庭院的烟火里!”
老核桃树下的“赛事动员令”
村头那棵老核桃树,树身皲裂得像幅陈年的地图,枝桠斜斜地挑向天空,村党支部书记余刚就蹲在树底下那块磨得溜光的树墩上,裤腿卷到膝盖,露出被晒成深褐色的小腿,脚踝处还沾着几块新鲜的泥。他面前早围满了乡亲,清了清嗓子,声音穿过人群:“都静一静,说个正经事!咱郎二井要组队去县里参加厨艺大赛了,这可是头一遭,咱村的灶台烟火,要去跟全县的高手较较劲!”
人群里“嗡”地起了阵骚动,有人搓着手笑,有人扯着嗓子问“真的假的”,张婶把背篓往树杈上一挂,踮着脚往前凑:“余书记,这做菜还能比出啥名堂?”
余刚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土,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的脸,从鬓角斑白的老人到眼神发亮的年轻人:“今儿组队参赛要组就组能打硬仗的队!啥叫硬仗?不是谁家灶台烧得旺,也不是谁的菜名喊得响,得有三股劲儿。”
说到这儿,他特意提高了嗓门,亮得能惊飞树梢上的麻雀:“头一股,守正的韧劲儿!就像咱祖辈传下来的老方子,该用啥料、该烧啥火、该炖多久,一分都不能含糊,这是咱的根!”“第二股,创新的巧劲儿!老方子也得换换新模样,让外人瞅着新鲜,可根子里还得是咱郎二井的土味,这是咱的活!”“第三股,抱团的热劲儿!就像一口大铁锅,掌勺的、烧火的、摘菜的,少了谁都熬不出那锅香喷喷的菜,这是咱的劲!”
风又起,老核桃树的叶子落得更急了,像在为他的话鼓掌。乡亲们都没作声,可眼里的光却越来越亮——谁都明白,这三股劲儿,早就在郎二井的炊烟里、地畔上、屋檐下,盘根错节地长了许多年了。
时光入味:每道菜藏着“太安故事”
马场小炒:马帮蹄印里的百年传承
百年前,马帮歇脚太安,村民急炒红皮萝卜丝配土猪肉“犒劳马嘴”,这道应急菜竟成延续至今的味觉符号。如今,菜品严守“本土法则”:精选梯田红皮萝卜(脆甜无渣)、本村散养土猪肉(油脂沁香),遵循“油六成热下锅,翻炒不超60秒”的老技法——多一秒萝卜失脆,少一秒肉香未透。一口交融的爽脆与荤香,既是马帮闯荡史的延续,也是乡土食材智慧的活态传承。更妙的是,这道菜让村里的萝卜种植户、养猪户成了“固定供应商”,马帮故事成了农产品最好的“说明书”。
土豆饼:碾粉摊饼里的家常温度
黄翠萍的土豆饼摊了三十年,秘诀藏在“三土”里。本地黄心土豆带泥从梯田刨回,晾透了就搁在青灰色石磨下,磨盘转得慢悠悠,碾出的粉带着细碎颗粒,拒绝机器打磨的齁涩,只留土豆本真的绵;和面必用后山泉眼的活水,清晨挑来的水还浮着水汽,搅成的黏糊能在竹筷上“挂丝”;土灶支起鏊子,木柴烧得温吞,面糊倒下去“滋啦”铺开,文火烘得边缘起酥、中心黏糯,烙成金黄饼状。更绝的是后续的“变奏”:凉透的饼切条,扔进热铁锅,撒把坡上晒红的小辣椒,翻炒间焦香混着辣气漫出来。凉饼本带韧劲,经热油一炒,外脆里黏,一口下去,石磨的质朴、泉水的清润、柴火的暖,全裹在辣香里。
浆水漏鱼:酸香里的时令智慧
郎二井的浆水漏鱼,是太安夏日里的“清凉密码”。玉米采自后山坡,经秋阳晒足百日,石磨碾粉自带微苦回甘;老井泉水凉洌带甜,和面时让玉米面更筋道;祖传竹篾瓢底钻着细孔,和好的糊往沸水里一漏,瞬间凝成寸长的“小鱼”,滑嫩得像刚从山溪里捞起的鱼儿。浆水则是山货与时光的发酵,春采荠菜、夏摘马齿苋、秋收萝卜缨,洗净焯水后拌入老浆水引子,封进陶土坛,屋檐下晒足半月,青涩便化作温润的酸香。这道曾解荒年饥的小吃,如今成了游客争抢的“消暑味”,一碗漏鱼成本不到两块,却能让郎二井的乡亲跟着增收。
从村头老核桃树下的动员,到赛台上的锅铲翻飞,太安人用一桌菜的功夫,把乡土的烟火变成了振兴的火种。那些藏在红皮萝卜里的甜、黄心土豆里的绵、浆水坛里的酸,最终都化作了梯田里更密的庄稼、乡亲口袋里更鼓的收入。或许,乡村振兴的密码本就藏在这样的烟火里,用最朴素的食材讲最动人的故事,用最扎实的手艺连最紧密的人心,让每一缕从太安升起的炊烟,都能牵起故土与远方,在时代的风里,吹得越来越响。(来源:太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