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武:扎根黄土地 履职映初心

2025-09-05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琪 郭艳婷 段佳瑶

  晨光初醒,薄雾如纱,西沟岭还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林间露珠闪烁,成群的土鸡低头觅食、追逐嬉戏。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这幅“林下牧鸡图”中稳步走来——他,就是铜川市印台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阿庄镇西沟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晓武。

  111

  开路先锋:从“肩挑背扛”到“车通果园”

  “这条大家期盼已久的果园路,终于通了!”站在新硬化的水泥路上,作为区人大代表的杨晓武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杨晓武是个细心人,平时就善于观察。他注意到,每逢采摘苹果的季节,西沟岭的群众比邻村的人都辛苦得多。原因是通往果园的道路狭窄泥泞,货车无法进出,果农只能一筐筐把苹果挑到或者扛到路口,效率特别慢。“一趟下来,浑身湿透。有时候不小心摔一跤,人摔了、果烂了。”村民王大叔摇头叹息的场景,深深刺痛了杨晓武。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打通这条通往果园的“致富末梢”。连续三个月,他像上紧的发条,奔波于区交通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带着自制的路况图与测算表,一遍遍沟通,从经济效益说到民生痛点,从群众呼声讲到发展机遇。精诚所至,终于争取到50万元项目资金。施工期间,他既当“监督员”,又做“施工员”。每天最早到工地,最晚离开。村民小张记忆犹新:“那晚下雨,他带我们冒雨盖防雨布,浑身湿透,就怕路面被冲毁。”

  在他带动下,全村群众纷纷加入“修路大军”,终于在雨季前将2.3公里生产路全线硬化。如今,水泥路如玉带缠绕山间,货车可直抵果园,50户果农告别“肩挑背扛”的日子。“这路真是修到我们心坎上了!”王大叔笑容满面地说。

  连心桥梁:从“数字鸿沟”到“智能生活”

  每周三下午,西沟岭村活动室内座无虚席。杨晓武举着手机,站在老人们中间耐心讲解:“点这个绿色微信,再点想联系的人,按右下角‘+’号,点一下‘摄像机’图标,就能视频了!”

  他一遍遍演示视频通话流程,72岁的赵大爷学得格外认真,老花镜后的眼睛里写满渴望。曾因不会用智能手机,他每次看病都得让外地儿子请假回来。如今,他已能独立视频聊天、网上挂号、查看报告。“以前总怕按错,晓武耐心教,我现在都会了!”赵大爷语气中满是自豪。

  222

  “银龄数字课堂”,是杨晓武为了解决村里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问题想出的“金点子”。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赵大爷有智能手机而不会使用。后来,他发现村里大部分老年人虽然都拿上了智能手机,但不会操作,特别是看病挂号、出门订票、视频聊天等常用手机功能根本不会用。于是他便利用“银龄数字课堂”开展“一对一”帮扶,从开机解锁到微信聊天、医院挂号等,手把手教、反复练,直到老人掌握为止。截至目前,村里80%的老年人学会了智能手机基本操作技能。“数字时代,不能让一位老人掉队。”杨晓武说。他用热心、细心和耐心,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智能生活,安享幸福晚年。

  民心使者:从“家长里短”到“政策建言”

  清晨六点,阳光初洒西沟岭,杨晓武已出现在果园。他一边帮果农修剪枝条,一边仔细询问:“今年销路怎样?有没有困难?”这样的场景,已成为他四年代表履职的日常。

  杨晓武始终坚信,真正的民意藏在泥土里、炊烟中。他创新建立“三级走访机制”:每月定期走访农户、每周驻点接待群众、随时随地微信沟通。四年来,他的民情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200多条民情民意,从果品销售难、老人看病远,到道路不通、用水不便……每条背后,都是群众沉甸甸的期盼。“陕北苹果每亩每年补贴300元,建议区上为咱的10万亩果园出台同等政策”“山区道路硬化率提升40%,孕产妇等急救可缩短53分钟”……这些建议既有田间地头的温度,又有科学数据的支撑。

  333

  2025年,他提出的《加大对乡村振兴人才支持力度的建议》落地,推动建成电商孵化基地,吸引3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立“山货云仓”电商中心,首场直播就售出土鸡蛋2000余箱,带动周边7个村户均增收1200元。村民由衷赞叹:“有事找晓武,他是人大代表,能给咱老百姓办事哩!”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杨晓武如挺拔的白杨,将根须深深扎进西沟岭的沃土里。他的脚步踏遍村巷田埂,步履所至,皆是民情;他的倾听真挚深沉,话音所落,尽是民心。他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