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免费”写进城市温度——关于神木全面取消停车收费的思考  

2025-07-24
来源:智慧中国网    作者:王根平

  一夜之间,神木街头的停车杆全部抬起。没有仪式,也没有红绸剪彩,却刷爆了本地人的朋友圈。一张“0元”抬杆照片,被配上四个字:政府厚道。看似一次简单的收费取消,其实是一堂关于“城市如何与市民相处”的公开课。

  停车收费为何惹人烦?

  它不仅是“几块钱”的事,更是“被盯着”的焦虑。过去,车主一进车位就倒计时:超时 1 分钟,收费员小跑着来;手机欠费 1 毛钱,道闸死活不抬。技术越精准,体验越冰冷。停车收费在不少城市异化为“逐利工具”,而非“治理手段”。神木此前的 2~4 元/小时标准并不算高,却年年投诉不断,原因正在于此——人们抵触的不是价格,而是被工具化的感觉。

  免费之后,城市失去什么?

  最直接的,是财政每年减少约 800 万元“停车经营收入”。这笔钱原本用于施划泊位、智慧改造、人员工资。然而,神木市政府算账的逻辑是:用 800 万买市民每天 3 万次“舒心停车”,值!更何况,取消收费后,城投公司可以把人力从“收费”转向“巡查”,交警可以把精力从“贴条”转向“疏堵”,算总账并不亏。城市失去的,只是“与民争利”的嫌疑;得到的,却是公共资源的再平衡。

  免费≠放任,神木留了一手

  很多人担心“一免费就僵尸车”。神木提前打了补丁:同一车位连续停放不得超过 72 小时,否则强制拖离。数字不高不低——足够外地游客周末小住,又不给“车位私有化”留下空间。此外,所有道路泊位仍要求“齐头、顺向、入位”,违停由交警依法处罚。一句话:免费的是泊位,不是秩序。

  一个小城市的“民生算法”

  神木不是财大气粗的“一线城市”,去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2 亿元,800 万停车收入占比不足 0.1%。决策者显然算过:与其收这点钱,不如把“幸福感”做大。正如有网友留言:“在神木,最贵的不是停车费,是回家的好心情。”当不少城市把公共车位外包、把停车收入列为“非税增长极”时,神木反其道而行之:让公共道路回归“公共”,让市民重新拥有“慢下来”的底气。

  免费停车是一面镜子

  它照见的是城市治理的价值排序:先问市民方不方便,再问财政方不方便;先算“民心大账”,再算“收入小账”。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停车、如厕、公交、图书馆等“小事”做成免费或低价,它们拼的就不再是GDP,而是“人心GDP”。神木抬杆那一刻,抬起的不仅是道闸,还有政府与市民之间的那层“不信任”的栅栏。

  有人说,神木免费停车只是“家里有矿”的任性。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种提醒:城市再大,也大不过市民的体感温度;政策再小,也小不过每个人的日常尊严。把“免费”写进公共政策,并不是鼓励浪费,而是让“以人为本”从标语变成扫码抬杆那 0.1 秒的温柔。下一次,当你把车停进神木的车位,熄火、拉手刹,抬头看看天光云影,或许会忽然明白:最好的营商环境,是让回家的人不再为几块钱心跳加速;最有质感的城市治理,是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交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