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工学院“工科赋能,匠‘芯’筑梦实践团”以绿色发展为核心,深入社区与乡村开展系列环保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助力基层生态环保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分类理念 “入人心”
7 月 6 日,实践团与晨光社区联合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志愿者以 PPT 呈现垃圾污染现状,结合生活场景讲解分类标准,并通过知识竞答加深居民与小朋友的理解。这一活动精准破解社区垃圾治理中的认知难题,让垃圾分类从 “被动执行” 转向 “主动践行”。居民们在互动中明晰分类要点后,社区内正确投放垃圾的比例显著提升,不仅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扫清认知障碍,更在社区里形成 “人人讲分类、户户重环保” 的良好氛围,为长效化垃圾治理注入持续动力。
环保认知 “接地气”
7 月 9 日,实践团走进乡村开设环保课堂。针对农村环保知识普及需求,志愿者用图文 PPT 讲解分类要点,搭配 “卡片分类” 小游戏,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掌握分类逻辑。活动让环保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扎根乡村,孩子们不仅成为环保理念的直接接受者,更化身家庭中的 “环保小老师”。不少孩子回家后主动纠正家人的错误投放习惯,这种 “小手拉大手” 的效应,让环保理念突破课堂边界,渗透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农村垃圾治理构建起 “认知 — 实践 — 传播” 的良性循环。
生态意识 “驻乡野”
7 月 10 日上午,实践团在四川省成都市青杨村开展 “稚手绘丹青” 创意墙绘活动。孩子们用环保颜料绘制环保主题画作,志愿者在指导时同步讲解环保知识,完成的墙绘成为乡村独特的环保宣传阵地。活动以艺术为桥梁,让生态理念在创作与交流中自然生长:环保颜料的使用让孩子们直观感受 “绿色材料” 的意义,墙绘创作的过程成为环保实践的生动教材;而作为 “会说话的宣传画”,墙绘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环保话题载体。孩子们分享创作理念的过程,实则是一场场充满童真的环保宣讲,让生态意识在乡村持续发酵、代代传递。
7 月 11 日在乡村开展的布袋绘画环保实践活动,通过环保知识讲解与绘画创作结合的形式,让小朋友在绘制绿色家园、环保小卫士等作品的过程中深化环保认知,而这与该实践团此前在乡村开展的墙绘等活动相呼应,均以艺术为载体激发乡村孩子的环保兴趣,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与创造能力,更以 “小手拉大手” 将环保理念传递至乡村各个角落,为基层生态环保建设注入青春力量,践行了 “三下乡” 精神,助力乡村环保事业与美丽中国建设。
系列活动紧扣 “绿色发展倡导团” 定位,从理念宣讲到实践互动,从社区到乡村,全方位助力基层垃圾治理与生态环保宣传。实践团以青春之力践行美丽中国建设使命,不仅提升了群众环保意识,更为农村生态改善提供了青年智慧,让 “三下乡” 成为连接校园与基层的绿色纽带。
活动结束后,晨光社区和青杨区的居民们纷纷为实践团点赞。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活动让环保理念更接地气,接下来会参考实践团的活动形式,多开展类似的环保宣传活动。
环保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主动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无论是在社区还是乡村,都让环保意识生根发芽,用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让青春力量在生态环保的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