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陷阱”糖尿病防控全攻略

2025-07-22
作者:康琳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1亿,平均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患病,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一半的患者浑然不觉。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糖尿病的神秘面纱,教你如何避开这个“甜蜜陷阱”。  

  

  

  一、认识糖尿病:不止是血糖高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根源在于胰岛素出了问题——要么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 1型糖尿病:像胰岛素的“钥匙工厂”被免疫系统误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终身用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与肥胖、久坐、吃得多动得少关系密切,是可防可控的。

  - 妊娠糖尿病:孕期出现的血糖问题,妈妈们要注意,产后5-10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7倍。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国有3.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6.9 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0 mmol/L),这些人是糖尿病的“后备军”,稍不注意就可能跨过患病的门槛。

  二、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糖尿病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这些信号要留意:

  - 多尿:血糖太高,肾脏忙着排糖,尿量自然变多。

  - 多饮:尿得多了容易脱水,就总觉得口渴,想喝水。

  - 体重减轻:1型糖尿病患者常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身体不能好好利用葡萄糖,只能分解脂肪和肌肉来供能。

  - 疲劳: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人就容易累,浑身没劲。

  - 视力模糊:血糖波动会暂时影响眼睛聚焦,看东西就模糊了。

  三、怎么确诊糖尿病?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就可能被确诊:

  1. 空腹(禁食8小时以上)血糖≥7.0mmol/L。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血糖≥11.1mmol/L。

  3. 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多尿、多饮等典型症状。

  如果长期血糖高,会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伤害,引发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甚至损害心、肾、眼等重要脏器。

  四、这些人要特别警惕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年龄≥40岁,有早发家族史的人可以提前筛查。

  - 体重指数(BMI)≥24 kg/m²,或者肚子大(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 父母、兄弟姐妹有糖尿病。

  - 生过体重≥4kg的巨大儿,或者有妊娠糖尿病史。

  - 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肪肝,或者长期吃高热量食物。

  五、预防糖尿病:“五驾马车”来护航

  1. 管好嘴:吃对很重要

  遵循“三减三增”原则:减盐、减油、减糖;增加全谷物、非淀粉类蔬菜、优质蛋白。可以用“餐盘法”来安排饮食:一半是蔬菜,四分之一是全谷物,四分之一是优质蛋白(鱼、禽、豆制品等)。

  选食物要看升糖指数(GI),比如苹果(GI 36)就比西瓜(GI 72)更合适;煮土豆放凉了吃,升糖会更慢。

  2. 控制体重:别让肥胖找上门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要把BMI控制在24kg/m²以下,尤其要减少肚子上的脂肪。研究显示,6个月内减重7%以上,每减1kg,糖尿病风险就会下降16%。

  3. 动起来:运动是好帮手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每分钟100-120步),可以分成几次完成;每坐1小时,就起身活动5分钟;每周再做2次10分钟的抗阻训练(如深蹲、用弹力带锻炼),能增强肌肉储存糖分的能力。

  4. 戒烟限酒:对健康负责

  吸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防控不利;男性每天喝酒,酒精量别超过25g(大概1两白酒)。

  5. 调好心态,睡好觉

  长期失眠、焦虑会让应激激素升高,间接使血糖上升。连续3天睡不够6小时,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30%。所以要保证每天睡7小时,还可以试试正念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每天做5分钟,能帮助降低应激激素。

  高危人群要每3个月测一次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再加上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是让它低于5.7%。

  六、得了糖尿病,还能“逆转”吗?

  早期2型糖尿病(病程<5年,HbA1c<8%)患者,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再加上减重10-15%,约60%的人可以回到糖前期甚至正常状态。

  已确诊的患者,要这样“控糖稳糖”:

  - 定期监测:记录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做好“血糖日记”。

  - 合理用药:遵医嘱吃降糖药或打胰岛素,不能自己随便停药;也可以试试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传统方法辅助改善症状。

  - 预防并发症:每年查一次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做一次足部神经血管评估。

  - 定期社区随访:让医生帮忙检测血糖、调整用药、制定膳食和运动计划。

  - 注意“无糖食品”:别被“无糖”迷惑,这类食品可能含有碳水化合物,要看看总碳水化合物含量。

  七、并发症预警“三字经”

  记住这几句,能帮你早期发现并发症:眼曚查眼底,脚麻测神经,夜尿查肾功,胸闷做心电。

  每年还要做这“四件套”检查:眼底镜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检测、10g尼龙丝足部检查、颈动脉超声。

  八、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 孕妇:怀孕24-28周要做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控糖目标是空腹<5.3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

  - 老年人: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放宽到7.5%-8.0%,要特别警惕低血糖,用药优先选DPP-4抑制剂。

  - 儿童:如果孩子比较胖,脖子上有黑棘皮,可能提示有胰岛素抵抗,家长要及时调整孩子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糖尿病可防、可控,部分还能逆转,但晚期并发症一旦出现就很难挽回。从现在开始,每天多走10分钟,调整饮食,改掉坏习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就能离糖尿病远一点。

  (作者:康琳,北京世纪坛医院内科主管护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