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底色是哲学

2025-04-24
来源:智慧中国辽宁中心    

  城市的文化根基,深植于哲学的思辨之中。正如文学的底色是哲学,城市文化的底色亦是哲学。哲学塑造了城市的精神气质,奠定了它的文化格局,决定了它的思想高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塑造着社会的运行逻辑,甚至决定着城市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恒久的生命力。通过哲学的透镜,我们才能洞悉城市文化的内核,理解它的过去,把握它的现在,擘画它的未来。

  立源过去:城市文化由哲学奠基

  纵观人类历史,城市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与精神文化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哲学,它作为人类思维与智慧的结晶,对城市的文化底蕴、治理模式和社会伦理均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哲学为城市奠定了价值坐标。自远古时代起,无论是东方儒道并重的智慧,还是西方古希腊理性思辨的传统,都为当时城邦和国家的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道德标准。儒家的“仁爱”“礼治”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则启迪了公共领域中公平、正义与民主的理念。这些哲学思想在当时不仅指导了政治实践,也在潜移默化中奠定了城市文化的价值坐标。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命题既是对个体自我完善的要求,也是对社会治理、国家大业的理性阐释,充分体现出哲学在城市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哲学塑造了城市的精神传统。走进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常能感受到古城墙的沉稳、巷陌的静谧以及庙堂的庄严,这些都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建筑奇观,更是哲学精神的外在表现。这种由哲学引领的精神追求,使得古代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上繁荣昌盛,更在文化传承上积淀出浓厚的精神底蕴,形成了独具魅力且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传统。

  再次,哲学为城市构建了思辨的平台。在历史长河中,无数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汇聚于城市,通过讲学论道、辩证思考,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公共精神。城中的学校、书院等不仅是知识传播的阵地,更是哲学理念交融碰撞的温床。在这里,各种哲学思想既互有交流、互相激荡,也在争鸣中不断深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资源。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思想传统,不仅使得城市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更使其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和智慧源泉。

  历史告诉我们,城市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屹立不倒,正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精神支撑。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哲学共识,奠定了城市文化永续发展的根基,并为其未来的演变提供了持久而深远的动力。

  立足现在:城市文化因哲学滋养

  步入现代,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城市面貌。在这场变革中,城市不仅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更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不断焕发新生。然而,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现代城市始终离不开哲学对其文化内核的深度滋养。

  首先,现代城市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全球化进程使得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在城市这一公共空间中激烈碰撞与交流。哲学为这种文化交融提供了宽容、理性和批判的理论框架,它不仅倡导多样性,还鼓励对各类思想进行深度对话。无论是在公共政策、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在社会伦理、法律治理等领域,哲学的思辨与反思始终贯穿其中。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理论碰撞与思想交流中,现代城市不仅保留了历史传承的韵味,更孕育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和文化活力,彰显出独特的理性魅力和文化深度。

  其次,哲学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精神建设的重要支柱。在全球性挑战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城市治理者面临的巨大课题。哲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系统的思维方式,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长远视野和战略定力。它不仅帮助人们摆脱短视的功利主义,更引导着社会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注重精神内涵的塑造和人文关怀的落实。正是在哲学的指引下,现代城市逐步形成了一种兼收并蓄、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生态,成为既充满活力又不失温度的精神家园。

  再次,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哲学智慧的引领。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避免单纯追逐效率而忽视社会公正与人文关怀,成为城市管理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哲学以其辩证思维和整体观念,强调在物质与精神、效率与公平之间保持平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管理者借助哲学理念,在决策中不断追求理性、平衡与长远,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更提高了文化品位和社会整体幸福感,构建出一种内外兼修、充满理性光辉的城市治理模式。

  此外,哲学在现代城市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传播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研究机构、公共文化中心以及新媒体平台等,纷纷成为哲学思辨的重要阵地和传播渠道。它们通过学术研讨、公共讲座、跨界合作等多种形式,将深刻的哲学理论与现代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

  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一幅多维度交织的宏大画卷,其间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又有科技进步的活力;既有物质文明的迅猛崛起,又有精神文明的深刻回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哲学那贯穿始终的智慧支撑和精神指引。正是哲学为现代城市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能够保持独立的文化自信,进而以更开放、包容和前瞻的姿态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立意未来:城市文化向哲学求索

  展望未来,城市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信息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城市的形态、功能和文化内涵。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哲学仍将继续作为智慧之灯,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精神动力。

  首先,未来城市要在创新中寻求精神高地。科技的迅猛发展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但物质文明的丰硕果实,终究需要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为滋养。未来城市在追求经济效益、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更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丰盈。哲学正是为此提供了超越短视功利、关注长远命运的深刻视角。它提醒我们:经济繁荣与技术创新绝不能脱离人文关怀,只有让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进步相互促进,才能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人情味的城市。

  其次,未来城市需要以全球视野整合多元智慧。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已不再是封闭、孤立的实体,而是一个个连接世界、交汇多种文化与理念的重要节点。各国文明在城市这一大熔炉中互相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型城市文化。哲学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不同文化之间提供了共同语言和理论框架,更在跨文化交流中架起了理解与合作的桥梁。

  再次,未来城市的治理理念必将回归理性和人文关怀。信息时代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求城市管理者不仅具备高超的技术管理能力,更需要深厚的理论洞察力和人文精神。哲学以其整体性、辩证性和批判性,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方法论。面对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社会公正等复杂问题,城市治理者应从哲学高度进行系统思考,综合各方利益、科学统筹发展。只有以哲学为指导,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格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和长远眼光,使城市治理既不迷失在短期利益的纷扰中,也不陷入单一技术逻辑的桎梏,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共同目标。

  此外,未来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哲学作为探讨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学问,能够为这种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在未来的城市中,每一个市民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人人都能在哲学的启迪下实现自我超越,共同谱写一部体现公平、和谐与美好生活的城市新篇章。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内核始终源自哲学的智慧和精神。未来的城市,不仅要在科技创新与经济繁荣中走在前列,更要在文化传承与精神升华中闪耀光芒。唯有不断回归哲学的基本精神,借助其辩证思维和整体观念,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时代风云中保持文化自信,推动城市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跨越。

  城市文化的底色是哲学,这不仅是一种理论命题,更是一种实践指引。从历史的沉淀到现实的滋养,再到未来的探索,哲学始终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与全局。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思考方式和价值准绳,更激励着无数建设者和思考者以超越时空的视野去规划、反思和重构城市的文化内核。城市文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外在表达,更是精神文明的内在升华。只有把握住哲学思辨的精髓,深刻理解其在历史传承、现实治理与未来塑造中的关键作用,才能让城市在时代风云中始终焕发出不灭的光芒,开创属于新时代的城市新篇章。

  【作者介绍】孙雷,东北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东北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向研究。曾任中国共青团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政协沈阳市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新文科教育研究专家、辽宁省家庭教育学会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近年来,在《新华文摘》《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东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省部级教改项目等6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四佳人物“最佳写书人”、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一等奖、获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