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国讯(张峰 窦士森)心宽不怕巷子窄,六尺巷中天地宽。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多年来始终立足以民为本的主旨,充分弘扬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通过持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围绕试点先行、品牌引领、靶向发力为主线,精准摸排、会商研判、联动化解,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发现在苗头,化解在萌芽,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的目标,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明晰以调促为目标,明确工作任务。
乌达区始终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基础、以治理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利用多元化社会主体参与,更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把牢新时代“枫桥经验”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集中建成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矛调中心、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43个,制定《乌达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以调定补”实施办法》,将矛盾纠纷划分为五个等次,通过“一案一补”的方式,充分调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积极性,广泛激发调解队伍的整体活力。
该工作机制运行以来,累计以调定补案件20467件,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05万余元,调解率达98%以上。二是聚焦综治中心职能定位。进一步突出“中心吹哨、部门报道”运行机制。通过突出区中心“实战指挥平台”作用,聚焦“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目标,将各类矛盾纠纷归类划分为人民、行政、司法三大类内容统筹管理,深化诉调、警调、检调、仲调、专调、访调“六调”联动。三是打破酒香巷深瓶颈,打造特色品牌。在全区范围寻找调解“能人”,创新打造“尚哥说理”“邱叔说事”“宁姨调解室”等特色品牌调解组织20个,2024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00件,化解率100%。并刊发宣传稿件3400篇,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发布原创信息720条。其中,中央级媒体刊发429篇、自治区级媒体刊发634篇,有效打响了乌达区矛盾纠纷调解品牌的知名度。
突破各自为战困境,突出多元治理。
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健全完善治理组织体系。
一是做实“铁三角”,解决“谁来治”的问题。打造“网格党小组+专职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基层微治理“铁三角”,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牵引统合作用,横向以楼栋(街巷)为单位,按照覆盖30—100户居民标准,科学设置网格7个,纵向上连综治中心力量、下引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各级各类调解组织能量,构建“‘3+1’精网微格”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由“多头”“碎片”向“系统”“全面”转变。
二是主动靠前一步,解决“怎么治”的问题。构建以社区为中心,各界服务力量加盟,特色调解室、网格服务站等为基点的矛盾纠纷立体化、链条式排查受理体系,把社区老龄年检、医保缴纳、就业登记等现有服务事项打包,通过流动办公桌送到小区居民“家门口”,全方位提供政策解读、纠纷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覆盖辖区居民千余人次,预先实现“一站式”受理,让群众办事从“多次跑”到“最多跑一次”。
三是灵活工作形式,解决“怎们治好”的问题。根据群众需求错时延时开办,变“被动”为“主动”,有效解决群众“工作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现实问题,不断满足群众差异化办事需求。深挖“流动办公桌”服务模式,衍生“流动宣传桌”、“流动调解桌”、“流动议事桌”、“流动答复桌”等各类模式,灵活多样开展业务办理、政策宣讲、邻里调解等,最大限度使群众享受到服务,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紧抓服务群众主责,紧扣治理主线
乌达区紧盯“服务户数多、情况不熟悉、权责不对”等基层工作者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短板,力争做到熟人、熟地、熟情况。
一是以“排”强方式,起底排查无死角。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综治维稳的重中之重,切实将各项责任落实抓紧抓实。司法所、综治中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构建人员、分工、责任“三明确”工作格局。细化分解行动内容,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专长,立足属地管理优势,做到“应排尽排”“一件不漏”,专业队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到排查到位、责任到位。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深入摸、排逐一造册,实行一件一档工作制度
。二是以“爱”把方向,关爱救助不遗漏。通过落实精神障碍患者“以奖代补”政策,激励患者家属及监护人监管责任,实现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率、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一升一降。通过丰富就业帮扶政策,在完善安置帮教人员登记制、司法所长见面制、档案管理制等制度的同时,进一步通过联动区级各职能部门,实施帮教人员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通过强化入户走访、上门慰问工作,以聊家常、谈利害、辨是非,不厌其烦的“婆婆嘴”,切实掌握重点人员的健康、生活及思想状况,有效化解疏导辖区群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开展入户走访2397次,组织就业培训30余次,为20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以奖代补”补助14.7万元。稳定实现重点人员不脱管、不漏管。
三是以“教”强手段,法治教育不间断。做好重点群体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坚持区别对待、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特殊保护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整合社会资源参与重点人员帮扶工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社会团体作用,调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积极性,按照“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岗位出岗位”原则,形成全社会关注、理解、支持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氛围,实现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有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43次,开展“精准社矫”教育工作30余次,组织政策理论及普法宣传1134次。进一步增强重点人员的法治观念,切实筑牢重点人员思想防线,增强遵纪守法意识,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