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人才需求,创新构建了“五维适配·预警调控”人才靶向培养模式。该模式从教学安排、课程内容、教学场景、师资队伍以及评价机制五个关键维度入手,全方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适配,并通过预警调控机制确保适配的精准性与持续性。
在教学安排上,学院创新性地采用柔性学期与工学交替制度,将理论教学安排在企业生产淡季,实践教学嵌入生产旺季,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锤炼技能。这种柔性学期与工学交替的模式,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节律的同频共振,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替中快速成长。
课程内容方面,学院建立了动态更新机制,依据企业新工艺、行业典型案例及最新技术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重构,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技术发展同步,实现课程内容适配技术迭代,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知识。
在教学场景构建上,学院与能化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了虚实一体的实训基地,包括煤化工三维仿真系统、矿井仿真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这种教学场景与企业真实环境的精准适配,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岗位,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构建了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机制,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鼓励学院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确保师资能力与工程实践紧密适配。
评价机制上,学院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全面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这种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的精准适配,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和应用方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为确保适配的精准性和持续性,学院还建立了预警调控机制,通过数据监测体系、风险预警指标和动态调控策略,及时发现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配问题,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这一创新模式,为能源化工行业输送了大量高质量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该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支撑。(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