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明晰未来发展方向,近期,经青岛市政府常务会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印发了《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期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9月1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期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情况介绍,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路玉军先生;青岛市委金融办副主任朱英桃先生;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子木先生;青岛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浩先生;青岛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一级调研员李海燕女士出席吹风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
编制背景及过程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提升青岛市现代航运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2024年6月青岛市顶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青岛市政协主席担任执行组长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自组建以来,工作专班高质量推进各项目标和任务,取得积极进展。根据2025年度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青岛在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排名第15位的基础上实现进位,提升至第13位,首次超越东京、釜山。
为强化工作的引领性和协同性,2024年9月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启动编制《规划》,组织开展涉及9个部室、20家政府机构、42家企事业单位的专题调研,明确了《规划》的基本框架、发展目标和思路;《规划》初稿完成后,先后4次向专班成员单位征求意见建议,并就意见内容达成一致。
作为2025年度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规划》履行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社会风险评估等程序,通过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平竞争审查和市司法局合法合规性审查。经市政府常务会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通过,于8月26日正式印发。
建设意义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的高水平建设,将为沿黄腹地乃至上合组织国家、RCEP国家提供国际贸易便利化综合服务,切实降低山东半岛乃至黄河流域腹地综合物流成本,引领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于支撑青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引领山东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支撑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主要内容
(一)发展目标
到2028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和框架初步形成,围绕“强辐射、强功能、强引领”实现全面跃升,建成全球一流的国际门户枢纽、东北亚领先的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引领的区域发展引擎。到2035年,基本建成服务黄河流域、协同东中西部、面向亚太、联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和竞争力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
(二)指标体系
围绕以上发展目标,《规划》涵盖了强辐射、强功能、强引领三个方面,涉及港口货物吞吐量、船舶燃供、能源交易、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绿色燃料加注以及新华·波罗的海指数分解指标等43项内容的指标体系。
(三)发展策略
《规划》提出“强化双枢纽引领、提升大通道支撑、构建四大高地、布局五大片区”的发展策略。
强化双枢纽引领。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加密海向航线网络,优化设施供给体系,强化水上安全保障,建设辐射全球、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加快现代化机场建设,织密特色航线网络,打造上合自由贸易空港,建设面向日韩、联通上合的国际航空枢纽。
提升大通道支撑。构建辐射黄河流域、联通日韩和上合组织国家、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主轴,提升国际多式联运服务效率,发展高效、便捷的专业物流服务与供应链综合服务。
构建四大高地。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服务高地,促进国际船舶到港服务、航运金融保险服务、海事海商法律服务发展。打造国际贸易开放合作高地,推进口岸综合服务、大宗商品贸易结算服务、出海企业境外综合服务发展。打造创新型临港产业高地,优化提升优势临港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临港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打造面向未来的港航科创高地,实现智慧港口、智慧航运、智慧物流、绿色低碳等领域全面引领。
布局五大片区。根据不同区域基础优势和发展特色,推动青岛港航物流相关要素向重点片区集聚发展,形成“五片区集聚”的空间格局。重点建设前湾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上合多式联运和临空经济示范区、董家口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国际邮轮经济协同发展区、航运服务总部经济区,形成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五大集聚片区。
(四)特色亮点
面向特色细分领域,打造“四大优势服务品牌”,培育“四大特色服务平台”。
1.四大优势服务品牌
东北亚海运快线组织中心。整合优势航线组群,依托多式联运和水水中转、国际中转,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岛直达快线。
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打造全国唯一的海陆空铁国际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提供跨境多式联运服务、全程物流服务、供应链金融保险服务、全程信息可视化服务等。
东北亚国际船舶服务中心。发挥青岛港区位优势,为到港船舶提供船舶供应、船舶修造、船员管理、船员培训、船员到港综合服务。
东北亚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推动建设北方大宗商品储运基地,为区域提供大宗商品储备、交易、分拨、配送及相关物流供应链、融资结算、指数信息等服务。
2.四大特色服务平台
出海企业境外综合服务平台。将青岛打造成为企业出海境外服务“桥头堡”,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境外信息咨询、投融资方案、全程保险等服务支撑。
海洋装备交易和租赁平台。依托船舶交易平台,以海工设备租赁、工程船舶租赁、拖轮交易、港航类设备物资处置为特色,提供海洋装备交易、租赁、信息、融资结算等综合服务。
供应链金融创新平台。强化金融对新型制造业供应链的支持保障能力,提供电子仓单融资、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业务,打造全国性电子仓单综合服务中心。
国际化涉海案件多元解纷平台。推动海事海商法律服务机构协同合作,促进海事司法与仲裁有机衔接、协同转化,构建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强化组织保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工作专班机制作用,协调解决发展政策与机制创新中的关键事项。构建青岛现代航运服务业统计制度和监测体系,提升行业运行管理和调节能力水平。
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强港口航线调配、全程联运、口岸通关等方面的合作,引领区域港口构建效率更高、服务更优的重点货类运输系统。打造胶东经济圈与日韩深度合作的“胶东渠道”,加强与津冀苏辽等地港口海事互联互通互动。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完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配套制度建设,深入规范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航运服务体系建设、航运创新建设、航运营商环境建设、保障与监督等有关内容。
四是强化资源保障。加强与港口和航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现代服务业规划、城市群规划等的统筹衔接,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争取国家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对重点项目的支持。
五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大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培育船舶经纪人、航运保险经纪人、海事海商仲裁员等从业人员队伍。探索建设港航领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示范区,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
六是完善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在增开中欧班列图定线路、提升青岛机场枢纽层级、获批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扩大启运港退税范围、开展沿海捎带业务、推进国际船舶登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出台专项激励和扶持政策,扩大航运服务供给规模、丰富服务类型、提升服务质量。
下一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将按照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工作举措,做好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定期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推动《规划》的重点任务和创新举措落地、落实、落细。
记者:《规划》提出要强化双枢纽引领,建设辐射全球、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请问近年来青岛市在加强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步有哪些措施?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子木:
围绕建设国际航运枢纽,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不断强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建项目提速增效。去年以来,积极推动董家口港区12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齐鲁富海原油库工程、粮食筒仓三期及配套工程竣工投产,就在前几天(9月1日-2日)董家口港区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通过竣工验收现场核查。董家口港区新增罐容60万立方米、通过能力增加2595万吨,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一批新项目加快推进。去年,青岛港总体规划批复后,加快启动总投资770亿元的港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今年以来,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泊位,琅琊台湾作业区湾底通用码头、东部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前期手续加速推进。目前3个项目的岸线均获交通运输部批复,力争尽快开工建设,确保“十五五”期间陆续建成投用。三是加大高质量项目储备力度。扎实做好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专项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工作,在遵循“战略留白”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研究谋划一批重大港口项目前期工作,为我市港口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其次,建设通达全球的枢纽辐射网络。一是优化内外贸航线布局。重点打造日韩、东南亚、中东、印巴、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提升“一带一路”优势航线数量;持续加密日照、烟台、威海及渤海湾港内支线,构建内外贸互补、干支线配套、近远洋兼备的航线体系。今年1-8月新增航线14条,集装箱航线突破230条,海上航线网络持续加密。二是完善内陆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作用,沿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内陆枢纽城市建设海铁联运中转基地。今年以来新增内陆港3个,总数达到54个。三是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推动建设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今年1-8月,中欧班列开行857列,海铁联运线路总数达86条,完成海铁联运量198万标准箱,排名持续保持全国首位。
第三,打造智慧绿色港口全国样板。一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港口”建设。持续放大全国产全自主技术影响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第十三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青岛港国家人工智能(交通)应用中试基地成为全国港口领域唯一国家级人工智能基地。二是推动岸电使用常态化。制定发布《青岛市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岸电使用激励措施。首创省内岸电数据平台,实现岸电使用实时动态监测。截至目前,岸电接电量1188.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0%。三是强化船用清洁燃料加注保障。积极开展甲醇、B24生物燃料油等清洁能源加注业务,6月14日北方港口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在我市落地,8月14日完成首单船用甲醇加注业务。目前正在开展董家口港区小型LNG加注船靠泊码头技术改造,力争年内完成改建。
下一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将围绕《规划》关于“建设辐射全球、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的战略定位,加快推动董家口港区、前湾港区重点港口项目建设,聚力打造世界一流港口设施;扎实开展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构建沿黄陆海大通道,扩容航运物流新通道;丰富人工智能在港口领域的应用场景,完善航运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全面推动港口智慧化绿色化转型。
供稿: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编辑:李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