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烧伤整形科示教室里笑语不断。成功做完小耳再造一期手术的新疆男孩伊力亚斯,正在跟病房里的小病友们参加烧伤整形科主任王磊团队举办的“小耳之家”活动。校史讲解、魔方拼图、牙齿健康科普、创意纽扣画制作……东南大学医学院“志行青听”社会实践团队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这群因小耳症需要接受耳再造手术的孩子们,暑假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传递出温暖与希望。
校史讲解: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向往的种子
“小朋友们看,这个校徽上的颜色和图案藏着好多秘密哦!”志愿者刘艳雯讲解着东南大学校徽的配色、图标、线条所蕴含的意义,以及校徽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历程,孩子们在认真听讲。
通过一段视频,东南大学体育馆的现代气息、梅庵的古朴雅致、大礼堂的庄严肃穆、李文正图书馆的书香氛围、大草坪的四季风光一一呈现,孩子们欣赏到了不同季节东南大学的美景。欣赏完校园美景后,伊力亚斯好奇地问:“东南大学有多大呀?”护士老师们巧妙地用他喜欢的足球场数量来比喻,让他轻松理解。通过校史讲解,让孩子们对东南大学产生了浓厚向往,默默在心中埋下了奋斗的种子。
魔方拼图:指尖上的智慧游戏
“为什么要玩魔方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呀?”第二节魔方拼图课程开课啦!孩子们拿起桌上的魔方,跟着志愿者吴恩琦认真学习基本知识和常用手法,孩子们小小的手指在魔方上笨拙却执着地转动着。由于初次接触魔方,伊力亚斯不时遇到小困难,志愿者和护士老师立马上前帮忙,手把手地引导。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完整的图案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喜悦的笑容洋溢在每张稚嫩的脸上。活动结束时,团队向每个孩子赠送了一个魔方,孩子们紧紧握着这份礼物,爱不释手。
牙齿健康课:解锁护牙小知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蛀牙是怎么来的吗?”牙齿健康课堂正在认真上课中。孩子们也分享自己的经历,父母也不时点头回应。活动中,伊力亚斯跟着志愿者学习着正确的刷牙方法,“刷里面的牙齿时,刷头要竖起来,轻轻来回刷。”志愿者刘艳雯耐心指导着每一个细节。
“谁知道刷下牙外侧时,牙刷要怎么动呀?”烧伤整形科护士长张倩婷张护士长用“舌苔就像口腔里的小地毯,不清理会藏好多细菌哦。”这样生动的比喻,让孩子们瞬间理解了清洁舌苔的重要性。
纽扣画创作:指尖绽放童趣之花
科普环节结束后,示教室里很快换上了另一番热闹景象——创意纽扣画活动接力上演。瞧,伊力亚斯在认真地用蓝色的纽扣,拼着灵动可爱的海豚,海豚在纸上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入水中。“海豚的尾巴再添一颗蓝色纽扣会更灵动哦”志愿者顾妍鼓励着这个小小的创作者。
作品完成后,伊力亚斯和小伙伴们排着队走到教室前方,高高举起自己的纽扣画分享:“我的彩虹有七种颜色,和天上的一样美”“云朵戴了墨镜,它在晒太阳呢”“我的小彩蝶两边一模一样,是对称的哦”,稚嫩的话语里满是天真,脸上的笑容藏不住满满的得意。
小耳之家:13年温暖前行
活动最后,张倩婷护士长笑着牵起孩子们的手:“我们去看看‘小耳之家’的故事吧!”大家跟着她走出示教室,墙上挂满了往届患儿的作品。护士长轻声讲述着“小耳之家”的起源,从2012年起,当时的烧伤整形科护士长鲁玲自发带领全体烧整医护,在每年寒暑假先天性小耳症患儿住院治疗高峰时段开展科学普及、心理疗愈、弘扬风尚等志愿服务。
据介绍,“小耳之家”提倡以患儿为核心,医护团队、志愿者、医务社工三维互动,高校、医院、慈善基金会多元协助的“一核三维多元互动支持”模式得到了先天性小耳症患儿的青睐。组织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了“朝花夕拾”读书认字、体验“科技强国,筑梦中华”主题科普、参与尺素传深情、见证“我和我的祖国”民族团结、感受“百甘东大”学府底蕴等众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小耳之家已经走过13年,受益患儿达到1000多例,辐射青海、云南、福建、新疆等全国20多个省市。
伊力亚斯和小伙伴们仰着头,一边欣赏画框里作品,一边倾听护士长的讲解,指尖轻轻划过画框,仿佛触摸到了一串传递温暖的接力棒,眼里的光芒愈发闪亮。
通讯员:程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