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大师生冯丈村非遗调研纪实——百年技艺在烟火人间活态传承

2025-07-25
来源:国企网    

  刘佳乐 杨怀恩

  2025年7月上旬,河南师范大学师生一行深入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开展为期七日的非遗文化调研。调研团队通过镜头与笔记,完整记录下怀梆、哼小车、武陟砂锅制作等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生动展现出这座古村落“手艺不丢、人情不凉”的活态传承生态。

  古村处处见非遗 梆子声里启调研

  7月的冯丈村,清晨5时许,“咚咚”的梆子声便从村落深处传来——这是怀梆老艺人每日吊嗓的伴奏声,穿越三百年时光,成为村落苏醒的信号。村口石板路被阳光晒得温热,路旁老房屋檐下悬挂的褪色彩绸在风中轻晃,正是当地传统民俗“哼小车”的表演道具。作为河南地方戏曲瑰宝,怀梆在冯丈村根基深厚,村里斑驳的老戏台木雕花纹间,“锣鼓喧天唱古今”的往昔盛景仍清晰可辨。

  冯丈中学门口,“欢迎大学生到我村开展文化遗产调研服务”的鲜红横幅格外醒目。带队的丁教授与冯老师介绍,冯丈村是怀梆传承的重要阵地,村内现存的怀梆剧团、哼小车表演队及武陟砂锅手工作坊,共同构成了“日常可见、随时可感”的活态非遗传承体系。随着师生们收拾行囊入驻,这场以非遗为主题的七日调研正式拉开序幕。

  非遗融日常 村民守“根”情

  “咱冯丈人就认这个理:手艺不能丢,娃们得接着学。”调研首日,村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村落的传承共识。在冯丈村,非遗从不是舞台上的刻意表演,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肌理:清晨开窗,邻家奶奶对着院墙哼唱《辕门斩子》选段的唱腔飘入耳中;午后街头,老人教孩童摆弄哼小车彩绸的场景随处可见——孩子们学着抖动摇摆“长过膝、轻如羽”的绸缎,模仿着老艺人“一步三摇”的步态,让彩绸划出灵动弧线,这正是哼小车“模拟古代女子行路”的表演精髓。

  调研团队走访时曾迷路,一群孩童起初对背着相机的陌生人充满好奇,得知是“记录怀梆、哼小车老手艺”后,领头男孩挺起胸膛:“我爷爷是剧团敲梆子的!”他熟门熟路地带路,指着一处老墙介绍:“这后面以前是老戏台,我爷爷说唱《穆桂英挂帅》时全村人都挤来看呢!”

  怀梆剧团排练现场更显鲜活:72岁的老艺人王爷爷敲响梆子,快慢节奏精准把控剧情起伏,他常说“梆子定调,唱腔跟脚”;58岁的张奶奶正教年轻演员调整彩绸挥舞弧度,纠正着“碎步要匀,身段要柔”的步态;前排“戏迷顾问”刘大爷指尖随梆子声轻叩膝盖,嘴里默念的戏词分毫不差。年轻媳妇抱着娃娃站在后排哼唱,怀里的孩子被唱腔逗笑,她坦言:“婆婆天天教我唱怀梆,现在哄娃都用这调子。”

  手艺连人情 烟火护传承

  “做砂锅得小火慢熬,跟唱怀梆一样,急不得。”村口“老张砂锅”店里,店主张师傅边翻动砂锅里的排骨边说。传承千年的武陟砂锅技艺,从选黄河胶泥制坯到阴干三个月烧制,每一步都藏着手艺人心法。砂锅里的排骨酥烂脱骨,豆腐吸足汤汁,热气中飘着的不仅是香味,更是“汤鲜、肉烂、味正”的坚守。

  村民赵大姨的话道破传承密码:“前阵子剧团排新戏《家风》,要买靠旗和蟒袍,全村人你五十我一百凑钱,小卖部王婶都捐了,她说‘怀梆是咱村的脸面,得让它亮堂’!”她指着路边老屋补充:“那家老李叔是哼小车老艺人,年轻时能踩高跷唱完整出戏,现在腿脚不利索了,就天天教娃娃们唱小调,生怕手艺断代。”

  集市日的非遗场景同样鲜活:捏面人李大爷用彩面捏出怀梆戏里的“穆桂英”,面人头上的翎子栩栩如生;编竹器的陈奶奶指尖翻飞,竹条瞬间成“哼小车竹篮”;炒酸奶摊主刘大姨教师生手艺时类比:“翻冰沙得一步一步稳当,像老艺人教台步;配料不能抢风头,好比怀梆伴奏得衬主唱。”她坦言手艺是“娘传姥姥的,手法不能变,就像怀得‘口传心授’教做人道理”。艺人在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怀梆 刘国旗 关雯雯/供图

  七日终有别 传承意未休

  离别清晨,大巴启动时,8岁的小姑娘念念举着画追来,纸上红梆子旁歪歪扭扭写着“怀梆”二字。这个收集彩绸边角料学做“小戏服”的孩子,曾缠着队员学写这两个字,说“奶奶希望我念念不忘老手艺”。

  “冯丈村的非遗传承,是‘手艺连着人情,人情护着手艺’的生动实践。”带队丁教授在调研总结中强调。七日间,团队记录的不仅是怀梆唱腔、砂锅技艺,更是村民“教着传、守着护”的传承自觉。从清晨梆子声到热腾砂锅里的烟火气,从孩童学戏的认真到全村护艺的热忱,冯丈村用“手艺不丢,人情不凉”的朴素坚守,为非遗“活态传承”写下温暖注脚——这份将非遗融入日常、以人情守护手艺的智慧,更为同类村落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样本。

  作者简介:

  刘佳乐,女,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系河南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学生干部。

  杨怀恩,男,现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系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学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