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7月17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省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暨辽宁省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情况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档案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采取务实举措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扎实成效。截至2024年,全省共有县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115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4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室5133个。档案馆、室库房面积50.4余万平方米,保存档案14681万卷(件),专职档案工作者3272人。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一是服务全面振兴,助力三年行动。促进辽宁振兴发展是档案工作的政治任务。全省档案部门自觉向三年行动聚焦,深入开展三年行动档案归集工作,共归集首战之年档案4.2万件,攻坚之年档案归集工作正在按计划推进。围绕“文体旅融合发展”、“党纪学习教育”等全省中心工作,编写《辽宁档案资政》,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获省领导批示10余次。
二是讲好红色故事,凝聚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是档案工作的政治使命。辽宁省红色档案资源富集,依托红色档案资源,各档案馆编辑出版了《丰碑——红色经典档案文献图集》等红色档案编研成果50余部。《丰碑——红色经典档案文献图集》一书获评2024年第四季度辽宁好书。举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文献展”“档案中的大连红色记忆”“丹东红色印记”等多个红色主题展览,年接待参观群众5万多人次。省档案馆和14市档案馆共同编撰的辽宁“红色六地故事集”即将出版。利用红色资源,全省各级档案馆与大中小学深化馆校共建,合作开展档案思政课、开学第一课、假期研学等活动,讲好辽宁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振兴发展汇聚精神动力。
三是征集三线建设档案,留存援建记忆。记录辽宁历史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职责。从1964年至1980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在三线建设中,辽宁以“共和国长子”的家国情怀,输出了大量人才、技术、设备,展现了辽宁的责任担当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为留存好这段珍贵历史,省档案馆成立工作专班,抽调骨干力量,重走三线路,由馆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分赴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市),抢救性开展辽宁支援三线建设档案征集工作,收集相关档案史料2万余件、采集口述视频500余人次,编制了《辽宁支援三线建设企业名录》,全面记录辽宁支援三线建设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现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为三线建设和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与省政协文史委合作编辑出版了《根·本·魂——聚焦辽宁三线建设亲历者》一书,该书获评2025年第一季度辽宁好书。目前,三线建设相关档案的研究利用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四是加强保护利用,推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内在要求。省档案馆馆藏各历史时期档案共170余万卷,其中唐代档案6件、明代档案1077卷、清代档案16万卷,清代皇室档案1万余册,特别是馆藏满文档案6.16万卷,数量位居全国省级综合档案馆之首,这些珍贵档案古籍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瑰宝”,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依托这些文化经典,省档案馆已编纂出版相关书籍170余种、1400余册。其中编译出版《满洲实录》等满文档案汇编24部、390册,为开展清史、边疆史和满族文化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档案支持。积极推动档案活化利用,与《兰台世界》深度合作,开辟清代档案研究、旧政权公文解读等专栏,去年共发表有关历史、文化研究文章60余篇。深入挖掘档案文化内涵和市场价值,开发辽“印”、辽“韫”、辽“宴”、辽“艺”四个系列98类档案文创产品,为文体旅融合发展贡献了档案之为。
五是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为民服务。服务人民群众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省档案馆扎实推进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加大对户籍、学籍、生育、等民生档案的接收及开放力度,积极帮助群众解决核实工龄、学历,认定婚姻、户籍,办理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急难愁盼问题。为方便群众查档,建成集掌上查档、百馆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查档大厅”,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触手可及”的查档服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前,全省115家综合档案馆已全部接入该平台,群众查档更加便利。截至2024年底,全省依法开放档案目录达1930万条,全年服务群众查档40余万人次。省档案馆的档案利用中心被评为首批“清风辽宁政务窗口”。
六是培育档案人才,加强队伍建设。档案人才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保证。作为国家首批设立的六大区域性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之一,近年来省档案馆切实加大档案修复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档案托裱、古籍修复等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目前,全馆已形成百人档案修复团队,其中近50人能够修复重度破损档案。“十四五”以来,全省共有42名同志被评为国家级档案专家、工匠型人才和青年业务骨干,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省档案馆针对馆藏满文档案丰富的现状,加大满语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目前全馆满语专业人才达到9人,十五五末将达到15人左右,确保档案事业后继有人、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下面是辽宁省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有关情况。
2000年,国家档案局启动实施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建立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近年来,辽宁各级档案部门认真筛选全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前不久,国家档案局公布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全省有2组珍贵档案成功入选。至此,全省已有9组珍贵档案入选《名录》。其中,辽宁省档案馆7组档案入选,分别是2002年、第一批入选的唐代开元年间档案和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实录稿本;2003年、第二批入选的戚继光签批的申文;2015年、第四批入选的盛京内务府册档和“慰安妇”档案;2023年、第五批入选的盛京内务府稿档;2025年、第六批入选的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沈阳市档案馆1组档案入选,为2025年、第六批入选的1911—1931年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朝阳市喀左县档案馆1组档案入选,为2003年、第二批入选的图琳固英族谱档案。省档案馆馆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还于2010年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这些珍贵档案,时间跨度悠远、主题特色鲜明,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瑰宝。从历史价值看,全省入选的档案文献横跨唐、明、清及近代,历史最悠久的唐代开元年间档案,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具有补史之阙、证史之实、存史之真的重要作用。从时代价值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入选的奉天地区日本侵略活动档案和“慰安妇”档案,以无可辩驳的第一手“实证”,揭露了日本的侵略罪行,时刻警醒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凝聚起矢志复兴的磅礴力量。从文化价值看,入选的“盛京内务府”系列档案、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图琳固英族谱档案涵盖了皇室事务、地方经济、旗人管理、方志舆图、边疆治理、民族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既是满蒙汉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也为考古学、民族学、人口学以及边疆史研究提供了档案史料。
下一步,辽宁省档案馆将在文化保护传承和档案活化利用上下功夫,全力推动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深走实。
一是加强统筹管理。建立辽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申报中国档案遗产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建构“蓄水池”和“储备库”。把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列入辽宁省“十五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确保绝对安全、有序利用、永续传承。
二是加强宣传阐释。采取拍摄专题视频、项目结集出版、举办专题展览、开发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展示辽宁省入选档案的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提升知晓度。
三是加强合作开发。档案部门将与图书馆、博物馆、社科院、高校等单位深度合作,广泛吸纳知名文献学、历史学专家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研究开发,着力讲好档案文献遗产的“前世今生”,深入挖掘历史和文化价值,形成多元化的“大保护”“大传承”“大宣传”的工作格局。
四是加强档案保护。省档案馆把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修复作为档案保护工作的重点,组建修复专班,对入选名录的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中的破损档案开展抢救性修复,决心以一丝不苟的匠心守护好历史记忆、赓续文化根脉。
此外,辽宁省档案馆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过去一个时期,群众查档经常面临现场查档手续繁杂、异地查档来回奔波、档案馆间存在资源壁垒等一系列难题,历时1年建成了全省“网上查档大厅”系统。“网上查档大厅”集身份认证、查档受理、掌上查档、预约到馆、不见面登记、线上出证、后台管理及百馆联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查档群众只需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一号申请、一次登录、一网办理”,并根据档案内容性质,通过线上查看、线下邮寄和到馆自取等方式获取档案。“网上查档大厅”的查询内容涵盖婚姻、劳模、大学生派遣、独生子女、退伍军人、企业职工调配、农村建房审批、林权证存根等档案。该系统自去年9月开通运行以来,全省已有2800多名群众进行线上查档,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