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评价体系下高校社团文化效能提升路径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5-04-16
来源:信阳日报网    

  近日,一项针对河南省高校社团文化效能的实证研究成果正式出炉。高校社团作为学生兴趣发展平台与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重要阵地,该研究以“五育融合”为核心,借助全省8所高校3789份有效问卷及深度访谈数据,剖析社团活动在五育协同发展中的作用与挑战,并提出创新优化策略,为高校社团建设提供指引。

  (团队在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调研实践活动)

  随着五育融合政策推进,高校社团育人功能受关注,但当前“形式化”“碎片化”问题突出。研究团队负责人李琪表示,多数社团活动仅停留在兴趣层面,未对接“五育”目标,资源配置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制约其效能提升。

  研究聚焦河南不同类型高校,通过问卷与实地调研发现,仅38%社团活动明确五育协同目标,超60%学生认为社团能力培养偏重单一维度。数据显示,高校社团五育融合存结构性矛盾:德育渗透不足,思政类社团占比仅15%且活动互动弱;智育与学科脱节,理工类社团仅28%项目与专业课程联动;体美劳育边缘化,文体社团娱乐化,劳育实践类社团年均服务时长不足20小时,资源分配失衡问题突出。

  (8所高校类型如图)

  基于研究,团队提炼出三大提升路径:①构建动态评价体系:设计“五育融合指数”评价模型,含目标契合度等12项指标。采用该评价的社团,学生综合能力评分平均提升22%。②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提出“跨校社团联盟”机制。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与河南中医药大学打造“航空+中医”项目,资源利用率提高40%,推动五育跨界融合。③深化导师指导机制:研究表明专业导师指导的社团活动质量更高。如“非遗传承社”聘传承人作导师,实现美育劳育双赢。建议高校设“五育导师库”等。

  (评价框架节选)

  研究团队呼吁教育部门与高校协同行动,完善制度框架,出台建设指南;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建立数据平台,追踪活动成效。

  该研究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多所高校,历时22个月,覆盖三类群体。下一步,团队将扩大样本,与外省高校对比研究,开发“自评工具包”。河南在五育融合方面的经验有望成全国范例,推动高校社团从“兴趣俱乐部”向“育人新阵地”转型。(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