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国网讯 春耕季,天汉大地从智能化育秧车间到阳光大棚,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闪亮登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跑出春耕生产的“加速度”。
眼下,正是水稻育秧黄金时节,王明华新引进了一套精准定位条播育秧播种机,经过改装调试后正在开足马力育秧。“新设备播种均匀节省种子,还能让机插秧分蘖早,水稻产量一定更高。”王明华说。
汉中市汉台区青禾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明华在粮油种植行业打拼了9个年头,购置各类农机具30余套,建有库房、粮食烘干配套设施,建成示范基地600余亩,每年给周边农户提供贴心“田保姆”社会化服务3000多亩。这次从浙江杭州添置的新装备,集中育秧能力达到5000多亩,为整县推进万亩粮油产业带打下坚实基础。
南郑区汉山街道办事处草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今年也新建了育秧播种生产线和育秧中心。在育秧车间,新设备分盘、播种、叠盘、搬运实现全程机械化,以前繁忙的育秧流水线,现在变得很轻松了。“这套育秧流水线比人工快几十倍。”技术员来明波说,新装备操作简单,节省人工和用种量,效率比过去提升7倍,现在每小时能完成1200至1500盘育秧作业,一天的育秧量可供500至600亩标准秧田插播。
“今年育秧中心项目总投入260万元,能够给小农户提供两段育秧5000亩,农户两段育秧秧苗壮实,抗病能力强,育秧每亩节约成本30元,育秧工厂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草堰村党支部书记李双喜高兴地说。
陕西省水稻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60万亩,汉中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早在2008年,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在汉中设立综合试验站,主要从事水稻新品种培育示范和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示范任务。近年来,引进了华浙优210、19香等多个优质水稻新品种,集成了“1253”(大米1000斤,菜油200斤,产值5000元,实现纯收入3000元)等技术模式,助推汉中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推动粮食生产从耕、种、管到收、烘、储的全链条机械化,让‘三新’技术能够真正落地,确保粮食稳产丰产。”陕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汉中市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研究员张万春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陕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汉中市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主任刘亮表示,将从“优选品种、集成模式、技术攻关、订单农业、主体示范”五个方面入手,推动汉中粮油大面积单产提质增效。
陕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阳峰认为,汉中稻油轮作“1253”模式,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品包装、品牌塑造等方面发挥潜能,打造粮油全产业链升级版。